法治面 | 百万粉丝博主一审败诉:返还12万余元课程费

法治面 | 百万粉丝博主一审败诉:返还12万余元课程费

yigelaigebao 2025-08-22 装修装饰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因定制的合同内容与实际学习课程不符,涉嫌虚假宣传,2025年8月19日,一名百万粉丝博主所属公司被法院一审要求返还原告合同费用12.6万元。

原告许庆玲向界面新闻讲述,2022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开始关注博主“GoddessCheng程女神”(下称程女神)。抖音短视频平台显示,其主页自我介绍为:"纯干货、精准、犀利、到位、本质、立体思维……中国沉浸式新娱乐产业创始人、投资人"。截至目前,这名博主在该平台上拥有135.4万粉丝。

因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2024年4月,许庆玲先后与梦与宝藏(北京)娱乐文化有限公司(下称梦与宝藏公司)定制多项合同内容。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主营文化艺术业,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李嶒,其持股66%,程某某持股15%,另还有3名自然人股东。其中,程某某与"程女神"主页所示姓名相同。

许庆玲向界面新闻出具的判决书显示:2024年4月26日,梦与宝藏公司与许庆玲签订《定制分享内容服务合同》,服务期限12个月,费用为12.6万元。

法治面 | 百万粉丝博主一审败诉:返还12万余元课程费

该定制方案涉及个人沟通,如何社交、如何与陌生人谈判合作、如何有效防范与利用 PUA、如何处理亲子与亲密关系、如何打造良好的情感关系。商业类则包括地缘政治与国际商业形势、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等。

原告称,上述合同款未经公司账户,直接进入了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嶒的私人账户。经审理查明,梦与宝藏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嶒利用私人账户收取梦与宝藏公司费用,已经构成公司和个人财产混同,对上述钱款返还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事实上,在多项合同面前,许庆玲不止花费12万余元。她告诉界面新闻,在签订此项定制内容合同之前,许庆玲先签订了一项中外文学解析合同,花费2.2万元。“后续,以此项定制分享内容为名义,该公司工作人员又表示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我又签订了御击术、发射游艺活动以及研学营等合同,加上之前签订的中外文学解析合同,累计花费202780元。”她告诉界面新闻。

参加课程以来,许庆玲发现服务内容与合同所述并不一致。“授课团队所分享内容服务不具备任何讲课形式和条件,没有实质内容。此外,该团队还利用上课的形式,向学员进行迷信宣扬活动,并且销售相关迷信产品。”许庆玲说。

原告认为,梦与宝藏公司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虚假宣传其具备专业的谈判社交能力培训资质,宣称授课人员均为行业“大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背景。但经原告了解和原告提供的公开视频显示,李嶒自称为高中学历而并非抖音简介标注的清华大学毕业。此外,其他授课人员多为临时聘请的社会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资质,而且该公司也未能提供相关师资的任何证据,证明其教学具备基本的师资要求。

此外,原告还认为,该公司宣传的课程在实际授课时既无讲义,也没有课程安排,内容天马行空,甚至在课堂上随意胡编乱造内容,进行洗脑式教学,严重误导原告对课程价值和质量的判断。除此之外,该公司还以格式合同的形式,设置诸多不合理条款,表面看似合法,实则是为掩盖其非法敛财的目的,使原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合同的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判决书显示,该公司还因其在课堂及网络向原告售卖迷信物品被北京当地工商局处罚。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程女神发布的每一条视频里,她总会佩戴着“能量首饰”。许庆玲称,当时程女神宣称这些首饰是经过国外拥有百年历史的能量教堂加持过的。她向界面新闻算了一笔账:其在该公司名下签订多项合同以及购买能量手链、考诗词证书培训以及研学期间的费用等,共计花费227605元。

另一粉丝汤玉珊向界面新闻表示,在这几年时间里,其陆续在程女神的同名淘宝店铺中选购能量首饰,累计花费49388元。

汤玉珊称,程女神介绍的产品功效有增强事业,增强财富,维护正缘,招桃花,驱邪,驱小人等。然而,在自己的体验中,却并未感受到这些所谓的功效。

2024年12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对程女神所在公司(梦与宝藏)处以20万元罚款。在这则处罚书中,朝阳区市监局认为,当事人作为广告主在销售产品时有相关迷信表述,突出能量加持寓意。并且,经市监局现场检查,上述宣传产品并无任何临床试验、鉴定评估等证据,违反广告法第九条第(八)项。

值得注意的是,因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梦与宝藏公司被北京市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顺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列为经营异常名录。

在本案中,一审法院判决,解除双方相关合同,对许庆玲要求李嶒就涉诉合同项下款退还承担连带责任予以支持,梦与宝藏公司及李嶒连带返还原告合同款12.6万元。

界面新闻调查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中,部分人借助占卜星座分析以及情感咨询等类型的内容,吸引众多有情感难题或者期望自我成长进步的用户,并迅速利用这些心理需求实现盈利。

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此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名为《热衷星座占卜、网络算命?揭开占星背后的法律问题》文章表示,很多企业或者个人以线上塔罗、推算星盘、改运等为核心商业模式,长期从事此类营生。从法律上看,该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达到一定金额的,涉嫌构成诈骗罪。

其中一则案例称,内蒙古一女子王某某因长时间身体患病,导致感情、事业均不顺利,有些消沉。闲来无事时,她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刷到了刘某某正在直播卜卦、算命。王某某随后添加刘某某为微信好友,并咨询算命问题。刘某某谎称能帮助她破灾、去病保平安,骗取其信任。2019年3月至7月初期间,王某某先后被骗走共计250多万元。2020年底,刘某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

如何强化网络虚假广告治理?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原东峰告诉界面新闻,首先,网络平台需履行更严格科学的审查与监管责任,不仅在主体实名认证和资质核验方面加大审查力度,让不具有资质的主体无法网络上发布行骗信息,而且要动态监控及时识别涉嫌虚假宣传等欺诈行为,及时提示给网络受众,另外高效的投诉响应机制也很关键,对于出现一定数量的投诉的服务主体要及时冻结账号,或者给出明显的风险提示。

其次,行政监管部门比如网信办、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需联动,对“新业态”诈骗(如能量项链、伪心理学课程)建立快速认定机制,避免因定性模糊导致执法滞后。最后,避免损失的关键是要提高公众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能力,提高认知,才是防范诈骗的根本。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法治面 | 百万粉丝博主一审败诉:返还12万余元课程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