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我的母亲》刷屏,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字?

马上评|《我的母亲》刷屏,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字?

yigelaigebao 2025-07-12 装修趣闻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

近日,短视频平台一博主发起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创意写作活动,邀请大爷们来写高考作文。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岁大爷,抽到的题目是《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修饰的作文,却被网友咀嚼出了人性的温度,直呼“写得像余华”“看了眼泪忍不住”。

7月11日,有记者联系上了视频发布者连文杰,其表示,大爷是太原古交市人,视频中展示的作文内容由大爷独立写作,产生的版权收入也会全给大爷。

视频截图

从小学起,所有人就开始描写自己的母亲,更有很多作家写出了感人至深之作。这位大爷在作文里只是平铺直叙,淡淡白描,把他已去世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却好似在互联网上放了一颗“催泪弹”。

他写母亲生前的劳累:“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得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

也写自己的劳累:“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身上肩上全都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

写对母亲的想念,也写自己的心愿:“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30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大爷的作文

其文采之含蓄,情感之至深,让人读得头皮发麻,眼眶泛红。作文里面包含了母爱、宿命等文学母题,可以从苦难的角度追问、感悟,可以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解读,甚至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拷问,足可以让文学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产出好多篇评论文章。

但这篇文章能够感动大家,根本上还是因为里面诚挚的情感,简单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对母亲深沉的思念,让人立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读起来让人捧着纸巾沉默良久。

这不禁让人深深思考,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字?

因为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原因,经常有朋友让我看看他们闲暇时候写的文字如何,我总是说“没有性灵”。《文心雕龙》里面强调:“情者文之经”“洞性灵之奥区”,文章的“性灵”不在于引经据典,不在于骈散铺排,而在于直达人心。我的朋友们大多是都市白领,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伤春悲秋、吟风弄月,缺少“人味儿”“泥土味儿”。

前段时间,在书店看书偶遇陈行甲新书发布会的工地大叔刘诗利的故事引起了不少关注,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刘诗利同样表达了自己作为农民工对文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大众对此类新闻的感动,足以证明好的内容必须得扎根生活,根治在文明的潜意识里,拥有最广大人民能够通感和共情的生命力。

而当前的互联网上却好像非常缺少这样朴素的、真挚的、有生命力的情感表达。当下很多流行文章,写出的观点是男女对立,描述的家被称为“原生家庭”,笔下的文字是凌空蹈虚、不知所谓的。这样的内容,初看新鲜,常看腻味。

文变染乎世情。大数据时代来了,AI时代也来了,人人都可以花几分钟就能“写”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甚至论文,但那些真正属于每个人自己生命的情感、记忆和细节,永远是大数据和AI替代不了的。

就像“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好文字的闪光肯定是难以掩藏的。毕竟,又有什么表达能够胜过一位农民工大爷在经历了生活的艰难困苦后,在文章里面嗫嚅着跟母亲说“妈妈我想你”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马上评|《我的母亲》刷屏,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